安博电竞网站专注生产:

耐磨陶瓷片,陶瓷橡胶复合衬板,耐磨陶瓷管道,耐磨陶瓷弯头

安博电竞网站
产品中心
Product classification

豫劇何故在島內弦歌不輟

作者:安博电竞网站 来源:安博电竞怎么登录不了 发布时间:2025-03-17 23:42:19

  台灣同胞學講河南話原非易事,更何況是扮演豫劇。從河南豫劇名角赴台傳藝,到台灣仅有的公立豫劇團隊建立、探究跨界交融創新,豫劇在台灣生根發展70余載,見証兩岸豫劇沟通往來不斷。

  台灣豫劇團2025年將連推好戲,1月中旬以“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戲春公演”打響頭炮。從文戲到武戲,從折子戲到全本大戲,调集花旦、文生、老生、武丑、武淨等各行當傾情演繹,展現中青年演員的精深技藝與薪傳效果。

  河南豫劇名角張岫雲當年率豫劇團隊輾轉赴台,在高雄落地生根,組建“飛馬豫劇隊”。昂扬淒楚,熱耳酸心,梆子聲響起,撫慰了許多人的鄉愁。“豫劇團原先真的是靠外省老兵捧場,不只是河南人,周邊幾個省的人也喜歡看。”台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回憶道。

  隨著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紛紛凋谢,台灣多個豫劇團體相繼闭幕,僅存“飛馬豫劇隊”,后成為台灣仅有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為“台灣豫劇團”。“從我的老師張岫雲算起,豫劇在台灣的發展歷經70余年,傳承四代人。”王海玲說。

  1959年起,張岫雲在台灣收徒,培養出王海玲、劉海燕等優秀豫劇傳人。“我在台灣土生土長,起先還會說閩南語,七八歲開始學豫劇,老師讓我們講河南話,我就把閩南語放在一邊。后來偶爾演歌仔戲,我正講著閩南語,河南話經常就冒出來了。觀眾就在下面笑,說猜猜看我下一句講的是閩南語還是河南話。”王海玲笑道。

  為了學習老腔老調,保証原汁原味,早年間,台灣的豫劇演員多以聽大陸的豫劇唱片學戲,王海玲常常反復聽唱片,仿照常香玉等名家的唱腔,從中揣摩人物、設計扮演。盡管多數唱片僅有部分唱段,但能聽到來自豫劇原鄉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已是彌足珍貴。

  1993年,河南豫劇團體初次赴台扮演,闻名豫劇扮演藝術家馬金鳳一行30余人落地台北機場。隨團扮演的魏俊英被眼前的紅毯、花環和人海震慑,“有人被戴上五六個花環,有人激動淚目。”她回憶道。

  台北首場扮演劇目是《穆桂英挂帥》,現場座無虛席,開演后叫好聲不斷。魏俊英明晰地記得,散場后,有兩個年輕人攙扶著70多歲的老太太來后台看望演員,並用地道的河南話夸他們演得好。

  兩岸開放沟通后,張岫雲也屡次回到河南。1998年,她帶領台灣豫劇團尋根扮演,令河南民眾大為驚嘆:“分明是原先不會說河南話的台灣演員,竟然能演老腔老調的傳統豫劇!”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河南有上百名藝術家赴台沟通,每次扮演皆是一票難求。台灣豫劇團也屡次來到河南扮演,深受家鄉父老歡迎。

  據河南豫劇院名譽院長李樹建回憶,他第一次赴台是1999年,台灣豫劇團的演員們和他一同扮演了《清風亭》。“他們平時說的是閩南話,要學中州韻、河南腔很不简单。”李樹建說,為了一句唱腔、一句念白,他要教台灣演員成百上千遍。演員們一遍又一遍練習,那股認真勁令他非常感動。

  台灣豫劇團前藝術總監韋國泰說:“30多年前跟大陸沟通時,我們的戲除了音樂,連導演、編劇、舞美也都依托大陸,后來逐漸選用台灣當地的人才。”他坦言,豫劇在台灣假如隻依托當地人力發展,早就難以為繼。

  台灣仅有的傳統戲曲學府早年已撤销豫劇科,為了培養后繼之才,台灣豫劇團幫助輔導歌仔戲科班學生身段,並連續多年在寒暑假日間將其送去河南學豫劇,由河南豫劇院的老師手把手傳授技藝。通過聯合培養的方法,有豫劇扮演需求時可抽調歌仔戲演員,以此緩解“人才荒”。“他們來的時候唱的是歌仔戲,走的時候唱的是豫劇《花木蘭》。”李樹建說。

  弦歌不輟,芳華灼灼。2008年起,在豫台兩地一同尽力下,兩岸互派戲劇人才培訓計劃啟動。河南省選派人才赴台,與台灣豫劇團協力打造精品劇目,同時沟通學習劇場營銷經驗。台灣豫劇團則選派年輕的演職人員,到河南學習豫劇扮演、唱腔設計等。

  河南曾組派大型藝術團赴台,與台灣豫劇團聯手打造新戲《曹公外傳》,在台灣進行巡演,並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2015年,豫台兩地协作推出《玄奘》,在台灣佛光山扮演場場爆滿。

  1998年初次到河南扮演后,王海玲時常赴大陸沟通,與豫劇名家商讨技藝。台灣豫劇團自2014年起,每年持續舉辦“王海玲經典傳承”公演,通過“以戲帶功”的方法,為中青年演員供给磨煉技藝、展現風採的舞台,推動豫劇藝術薪火相傳。

  回顧台灣豫劇團歷年著作,既不乏《包公誤》《楊金花》《新對花槍》等經典劇目,又有《秦少游與蘇小妹》《武后與婉兒》《蘭若寺》等新編戲,而跨文化之作“豫莎劇”三部曲《約/束》《量·度》《天問》(分別改編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一報還一報》《李爾王》)近年來更是備受關注。

  結合時代特點,融入島內元素,台灣豫劇團不斷探究,每年堅持推出精心制作的大戲,通過改編莎士比亞戲劇、歌劇等,進行跨界交融,使豫劇更具生机,開創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風格。

  王海玲的兩個女兒劉建華、劉建幗,自幼熱愛傳統戲曲,也隨母親走上豫劇傳承與創新之路。2004年,劉建華、劉建幗一起創立“奇巧劇團”,嘗試將不同劇種交融“混搭”,最常見的便是豫劇與歌仔戲的組合。她們曾改編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名作《高加索灰闌記》,結合歌仔戲、豫劇、搖滾音樂劇,以“搖滾新戲曲”招引年輕人。相關劇目在島內大受歡迎,還曾登上大陸的舞台。

  對於“跨界”扮演,王海玲也毫不生疏。“台灣盛行跨劇種,不同的劇種在一同扮演,或许撞擊出不同的火花,也能使戲更有可看性。”王海玲說,她在“國光”劇團(台灣公立京劇團)著作中演過賈母,還與唐美雲(島內歌仔戲名角)协作演過歌仔戲。

  “劉建華在台灣豫劇團裡唱小生,有時會在奇巧劇團的著作裡扮演豫劇唱段。有觀眾覺得她唱得很好聽,想知道純正的豫劇是什麼樣的,就會過來看我們豫劇團的扮演。”王海玲說。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